顆粒機常見故障排除

一:制粒機震動
1:制粒機殼體過度承壓,與之配套的調質設備震動、晃動,應從上至下逐個開啟排查震動源;
2:環模裝配不正,造成環模與壓輥碰撞產生震動;
a裝配環模時,環模與傳動輪緣間距用鋼條尺量,上下左右尺寸需保持一致,以防環模裝偏,造成點碰撞產生震動,建議使用百分表檢查端面跳小于等于0.3mm;
b錐輪環也得裝正,避免喂料錐與門上角鐵環碰撞也會產生震動;
3:壓輥與環模間隙過緊;
壓輥與環模間隙調整過緊,正常間隙應0.2-0.5mm,壓輥應調至似轉非轉狀態為宜;
4:壓輥軸承損壞;
a在生產時會有明顯震動,判斷時,松開環模與壓輥間隙可用手轉動壓輥,如果無法轉動壓輥,或轉動過程中有明顯的停頓,說明壓輥軸承需要更換;
b壓輥殼與偏心軸間隙過大,需更換軸承,更換軸承后,將壓輥與環模間隙調至離開環模,開機確認震動與噪音消失;
5:環模有異物也會造成碰撞聲及異響
應及時檢查環模內是否進入異物,如有應立即清理,以防造成壓輥與環模不規則磨損及機械性損壞;
6:轉子軸承過度磨損,需更換,并同時更換前后油封、O型圈及耐磨環;
7:確定前后端板及支架螺栓緊固,機座固定牢靠;
8:檢查轉子與主軸支架間隙是否過大,從而造成轉子下垂,如果下垂需緊固主軸支架后鎖緊螺母;
9:配方因素:
a油脂含量是否過少;
b粉碎細度是否合適;
10:調質因素:
a調質溫度是否過低
b調質水分是否過低(共震)過高(打滑)
二:制粒機產量下降
1:配方因素:
a油脂、水份、粉碎細度、物料配比;
b調質前原料水份應控制在13%以下;
2:環模配置因素:
環模壓縮比與開孔率是否恰當,過高壓縮比、低開孔率嚴重制約顆粒機產量;
3:蒸汽系統:
蒸汽分汽包壓力是否滿足要求,分汽包后蒸汽主管道及減壓后的輸送管道不低于DN50,減壓后的蒸汽壓力2-2.5KG左右,DDC的不低于2KG,蒸汽飽和度高,目標溫度升得快,減少機頭料;
4:檢查壓輥、環模、外刮刀、喂料錐等是否過度磨損,磨損嚴重需更換相應配件;
5:調質因素:
槳葉過度磨損離筒壁間隙過大,殘留大,物料與蒸汽混合不充分,從而影響物料調質效果;
三:制粒機電流波動大
1:調質器走料不均:
a調質器槳葉角度不合適、槳葉過度磨損;
b調質水分過高;
c環模與壓輥間隙調整不等,環模及壓輥過度磨損;
2:保質器充滿度因素
不同的物料所需糊化程度不一樣,保質器應調整合適的充滿度,太高或太低會造成下料不均,從而造成顆粒機較大電流波動;
3:空載檢查電機電流是否極小差異,如差異明顯(5A以內)檢查軸承是否過度磨損,間隙超過0.5mm需更換軸承,定期檢查軸承溫度如高溫不下需加注專用潤滑脂;
4:負載電機電流差異大:
a檢查兩邊三角帶張緊度是否一致;
b電機皮帶輪與轉子皮帶輪是否在同一直線;
c皮帶不得粘接油污,更換皮帶時需同時更換一套(新舊皮帶的彈性不一樣);
四:制粒機頻繁堵機
1:外刮刀過度磨損,裝配角度不合適,造成物料分配不均:更換新的外刮刀,調整合適角度;
2:壓輥過度磨損,軸承損壞:更換新壓輥或軸承;
3:喂料錐內圈防滑紋磨光,造成喂料錐與外刮刀摩擦力減小,進料不暢:喂料錐內圈加工防滑紋或更換新的喂料錐;
4:蒸汽飽和度過低或原料水分含量過高造成堵機,需增加分汽包壓力(6mpa以上減壓后2mpa左右),保持管道持續疏水,以降低調質物料水份含量;
5: 環模老化,更換新的合適環模;
6 :蒸汽系統不穩定,需要檢查蒸汽管路,特別是確認管道的疏水是否正常;
五:制粒機壓輥軸承易損壞
1:物料中存在硬質異物進入環模:及時清理環模內異物,清理前道工序除鐵除雜設備改善物料的清潔度;
2:壓輥和環模間隙不合適:調整壓輥與環模間隙,正常間隙在0.2mm左右似轉非轉;
3:使用不合格的潤滑脂:按保養手冊使用耐高溫潤滑脂(長城極壓2#鋰基脂等),切記勿使用二硫化鉬潤滑脂易碳化,容易污染物料;
4:壓輥軸承缺少潤滑脂:按規定量加注足量潤滑脂;
5:壓輥軸承蓋過度磨損:更換合適公差的軸承端蓋及密封圈;
6:使用了質量不穩定的軸承:由于壓輥軸承使用工況復雜且帶壓運轉,須使用大品牌軸承,其性能穩定(如SKF/NSK);